江南的梅雨季总带着绵密的诗意,正是酿黄酒的好时节。外婆掀开陈年的陶瓮,木勺搅起琥珀色的涟漪,酒香漫过青石板的天井,勾出一段与时光共酿的记忆。
一、浸米:让稻谷听见水的私语
新收的糯米在竹匾里摊开,青白色的颗粒沾着阳光的温度。外婆说,浸米要算准晨昏:卯时汲的井水最清冽,将米倒入陶缸时,要顺着水流画圈,“这是让稻谷和水说体己话”。
浸足三日的米变得珠圆玉润,轻轻一捏便碎成粉,捞起沥干时,竹筛滴答的水声,像极了黄梅天的雨脚。
二、蒸饭:蒸汽里的人间烟火
土灶膛里的松枝噼啪作响,蒸笼上架时,外婆总要在灶王爷牌位前焚一炷香。雪白的蒸汽漫过木盖缝隙,糯米的甜香混着松木香,馋得猫儿蹲在灶台边直转圈圈。
掀开笼盖的瞬间最动人——颗颗米粒晶莹如珠,在竹帚泼水的滋滋声中翻拌降温,外婆说这叫“给米穿凉衫”,待手触微温,便是与酒曲相遇的最佳时机。
三、落缸:微生物的秘密舞会
酒曲是外婆的“陈年法宝”,晒干的辣蓼草与米粉揉成的曲球,藏着山野间的菌群密码。捏碎的曲粉撒在糯米饭上,像给琥珀色的溪流撒下星星,木耙顺时针翻搅九九八十一下,“顺天时而动,菌群才肯好好发酵”。
陶瓮封口前,外婆会铺上一层新采的荷叶,青碧的边缘垂在瓮沿,像是给这场微生物的舞会蒙上一层神秘面纱。稻草裹住瓮身保温时,她总念叨:“酒娘怕冷,得给它盖条棉被。”
四、开耙:倾听发酵的心跳